根據路透社在1月21日的報道,去年12月美國成屋銷售,按合同簽訂時計算為402萬套,同比下降1.5%,為2010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同時,占美國房屋銷售很大一部分的房屋轉售(homeresales)在去年12月份同比下降34.0%,從2022全年來看,則是下降17.8%至503萬套,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年度總量,也是2008年以來的最大年度降幅。
美國房屋交易量大幅下滑,制造業數據也受到波動。近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布了最新的制造業數據。
今年2月美國的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為47.7%,比1月的47.4%僅高出0.3個百分點。ISM表示,在經歷了28個月的增長之后,制造業的經濟活動在2月份連續第四個月收縮。在過去的兩個月里,制造業PMI處于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ISM制造業細分行業的調查中,美國的家具行業在2月的新訂單量、進口量、產量均處于下滑狀態。
隨后我國對美國的家具出口量也出現下滑。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1-2月,我國家具類別產品出口至美國的總額為304.2億元,去年同期為377.05億元,同比下滑19.32%。
作為中國家具出口的重要市場,美國一直被眾多家具出海企業視為“香餑餑”,高收入水平地區可以溢價售賣產品,利潤更高。以往年的數據來看,美國市場的占比在30%上下浮動。
同時,在美國家具進口市場的爭奪戰中,中國也多年蟬聯第一。但在2019年貿易摩擦中,曾對原產家具、木質家具等多種家居產品加征關稅,這也影響了中國的家具出口量。
根據《今日家具》(FurnitureToday)的數據,當年中國對美家具出口額就出現明顯下跌,從135億美元下跌到不足百億美元,2020年跌至73億美元,讓越南以不到1億美元的差距,首次超過中國,成為美國家具行業的最大進口國。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國重新成為美國家具進口的最大國家。當年向美國市場出口了91.17億美元的家具,第二名越南則是達到了91億美元。
在疫情三年間,2020、2021年,是國內家具出口的重大轉折節點,彼時其他家居產業鏈集中的國家正處于疫情爆發期,國內的家具出口行業通過環境差迅猛生長,也由此催生了跨境電商。
國內的跨境電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集中在泛家居圈,例如小型家具、室內外裝飾物、園林工具等等,彼時的跨境電商一躍成為熱門細分領域。曾被資本市場捧紅的熱股——樂歌股份(300729.SZ),就是典型的跨境電商企業,主營業務為辦公椅。
美國制造業的收縮會如何影響中國的家居出海企業?
阿米跨境創始人程桂良表示,上述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美國的進口商在2021年恐慌性備貨,造成過度備貨,但在2022年末,他們發現中國包括其他國家的供應鏈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差,所以又大量地去清庫存;二是居家辦公取消后,家具替換需求下降;三是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在下降,“所以美國家具市場的收縮是很正常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副所長王振則認為,不是行業在收縮,而是消費者需求在減少,同時消費者信心也在下降。
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ConferenceBoard)在2月28日發布的數據,2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再次下滑。其經濟高級總監AtamanOzyildirim還表示,消費者可能會在高物價和利率上升的情況下,顯示出縮減支出的早期跡象,計劃購買房屋或汽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少,而且他們似乎也在縮減購買主要家電的計劃。
程桂良透露,美國家具市場收縮,對居家辦公品類的產品影響最大,“像樂歌股份一開始風風火火地買船,做自己的海外倉(建立在海外的倉儲設施),最近這一年其實更多的精力是做轉做服務,去做孵化的東西。”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戶外家具品類不降反增。在前不久結束的廣州建博會戶外展中,參展觀眾就有不少來自歐洲、北美的代理商。來自浙江嘉興的中高端品牌mindo,就打算參加4月的米蘭展,而對于美國市場的行情,其美區管理人員則表示不方便透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國內也有不少企業謀求產業鏈轉移。因東盟地區在美被征收關稅較低,加之當地的人力成本也低,越南成為各企業的首選之地。
軟體頭部企業顧家家居(603816.SH)在去年就宣布,已經在越南完成77.5萬平方英尺(約7.2萬平方米)的餐廳和特色家具工廠的建設。
王振則對此表示,很多企業去東盟國家建廠經商,也多了很多隱性成本。“當地的營商環境需要考慮,而且東盟國家的勞動生產平均生產率也不一定比中國要高,雖然薪資水平比較低,但實際上有效的勞動能力還是比中國要弱。很多企業可能經營幾年之后,又撤回到國內。”王振說道。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王振認為家居企業還是得走出去,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期望家具這一勞動密集型行業,更多地出現技術革新,增強研發能力。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