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中國原木進口量連續三年呈現負增長態勢,年均降幅分別為31.4%、12.8%和5%。而根據統計數據,在原木進口連續下降時,2024年冷杉和云杉原木的進口量也出現巨大降幅,同比減少了267萬立方米,降幅高達46%。
這一數據清晰地表明了冷杉和云杉原木進口量的顯著縮減。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產松木的崛起
國產松木在西南地區的市占率增加,對進口云杉、樟子松、落葉松等木材產生了替代作用,從而減少了這些木材的進口需求。
數據顯示,國產針葉原木(主要包括松木等)在全國總消耗量的占比逐漸提升。
特別是在西南地區,國產針葉原木的市占率從2021年的32%增加至2022年的45%,2023年更是達到了46%。
2024年,這一趨勢仍舊沒有改變。
二,歐洲蟲害的影響
我國冷杉和云杉原木的主要進口來源仍然以歐洲地區為主。
近年來,歐洲中部地區遭遇了異常炎熱和干燥的夏天,這導致云杉樹皮甲蟲迅速擴張并爆發了大規模的病害。
這種病害對森林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病害不僅影響了德國巴伐利亞州、捷克共和國、奧地利北部、斯洛伐克、波蘭等地,還波及了其他六個歐洲國家。這些地區的云杉和冷杉等樹種受到了嚴重侵害。
據估計,2018年中歐受損木材的數量超過1億立方米,包括風倒木和蟲害材。隨著時間的推移,捷克等國的云杉林地面臨巨大壓力,多達80%的云杉樹木可能受損。
三,下游市場的遇冷
在多重因素,特別是房地產市場調整、全球經濟形勢變化以及消費者偏好的轉變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輻射松與云杉等木材的市場需求大幅萎縮,整體市場“遇冷”現象確實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