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法兩國共同發布了《中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變化北京倡議》。倡議強調了森林在全球碳匯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作用,呼吁各國共同保護山、水、林、草等重要生態系統,加強森林保護與管理,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打擊瀕危動植物種及其制品非法交易,利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倡議指出,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威脅全球和平與穩定、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健康,并與海洋、森林和土地退化密切相關。強調可持續管理熱帶森林的重要性,熱帶森林是碳匯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雙方致力于在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聯系上共同努力,在將于2020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推動全球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倡議呼吁,各國要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修復,鼓勵各國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具體承諾和貢獻,以激勵和支持政府在《從沙姆沙伊赫到昆明——自然與人類行動議程》框架內采取行動。通過不斷增加地球保護面積,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重點區域,到2030年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利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協調一致地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以及土地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承諾從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的角度出發,采取行動遏止和扭轉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恢復至少30%可恢復的退化生態系統,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以及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共同打擊走私和販運瀕危動植物種及其制成品犯罪。保護所有重要的生態系統,包括山、水、林、草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并考慮它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降低森林足跡,特別是農業和林業的影響。
倡議提出,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促進南極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并繼續就包括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在內的南極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進行討論。履行發達國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和籌集1000億美元用于氣候融資的承諾,并到2025年設定一個新的、以每年1000億美元為最低限額的集體量化目標,同時考慮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和優先事項。促進金融機構及其合作網絡,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重視融資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