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2月20日,國際竹藤組織中方協調領導小組第十七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國際竹藤組織將從工作重點、成員國結構以及機構定位三個方面進行戰略轉變。
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合主席、國際竹藤組織中方協調領導小組組長江澤慧回顧了東道國政府在國際竹藤組織成立之后,工作重心由“籌備”轉向“協調”的發展歷程。江澤慧說,16年來,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由最初的9個發起國,發展到今天39個成員國,國際竹藤事業蓬勃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2013年,國際竹藤組織分別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首次成功舉辦系列區域研討會和戰略咨詢會;在國際竹藤組織總部開展大使地球日植竹活動;在貴陽生態文明論壇、中歐城市博覽會上設立“竹藤館(廳)”,組織成員國使館官員參加“中歐城鎮化與城市森林建設國際研討會”;在聯合國第十九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與合作伙伴共同主辦“中國角”竹藤碳匯邊會等活動;舉辦2期成員國竹藤產業培訓班,啟動首期國際竹藤組織中青年訪問學者計劃,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質能源、竹材與房屋、扶貧與生計發展、技術推廣和信息網絡建設等領域開展了33個項目,并取得良好成效。
會議認為,下一步國際竹藤組織的轉型發展,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戰略思考和轉變:在工作重點上,由單一的技術服務向更加多樣的發展服務轉型;在成員國結構上,由竹藤生產國為主向生產國與消費國平衡轉型;在機構定位上,由技術型網絡機構向綜合型國際發展組織轉型。繼續圍繞綠色增長和包容發展兩個命題,開展服務與合作,增強國際竹藤組織籌資能力,主動參與公共外交活動,不斷提升國際竹藤組織在促進國際竹藤事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保護資源環境、技術援助與培訓、消除貧困與生計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