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緊鄰吉安縣固江鎮沿江村的瀘水河,有村民在河畔轉悠。沿江村村支書劉政對記者說,轉悠的村民是在守護“寶貝”。
劉政說的寶貝是已被河水淹沒的一段20多米長的疑似烏木。今年中秋節前,隨著疑似烏木的發現,往日靜靜流淌的瀘水河變得不再平靜。
發現疑似烏木兩姓村民起紛爭
沿江村風景秀麗,村旁有一條美麗的瀘水河,看起來更顯江南水鄉的靈動。
兩年前,在河里游泳的村民就發現,河中央有一根很長的老木頭。頑皮的年輕人戲水時,有的往往會從老木頭上撲向河水,激起一陣浪花。
村民告訴記者,當時挖砂船把河里的砂石取走之后,老木頭就顯露在外了。
村支書劉政說,多年來,村民對河中的老木頭并沒在意,甚至無人提起。
老木頭成了村民心中的寶貝始于9月10日,當天修水縣發現烏木的新聞,卻在遠隔數百公里之外的沿江村及周邊村子發酵。
從媒體上看到新聞的村民在悄悄議論:莫非瀘水河里的老木頭也是價值連城的烏木。為此,瀘水河起了波瀾。
有人開始秘密行動。劉政向記者證實,修水發現烏木沒幾天,就有外村人來打撈烏木,不過被村民及時發現并予以制止。
除了被外村人“盯”住,今年中秋節那天,一場歸屬權的紛爭也在沿江村委會轄區內的戴姓村民與劉姓村民間展開。
劉政見證了當時的緊張氣氛。中秋佳節,戴姓與劉姓兩個自然村不少村民回家團聚。據劉政說,當時,戴姓村民已將一臺挖掘機開到了河邊,準備將疑似烏木挖上岸。劉姓村民見狀,予以阻止。兩姓村民總共有200余人聚集,氣氛一時緊張起來。
村干部看情況不妙,趕緊向當地派出所與鎮里報告。留守的值班人員趕緊到河邊調解。一場紛爭很快平息。
紛爭雖已平息,但兩姓村民還在暗自較勁。在劉政看來,本來兩姓友好相處,沒想到,在面對疑似烏木時,和諧局面被打破,雙方拉下了臉。
初步認定為烏木正在等待最終鑒定結果
現在的疑似烏木已被河水完全浸沒,不過,透過河水依稀可見。
據劉政介紹,疑似烏木長達20余米,直徑在70公分左右。木身大部分裸露在外,只有少部分埋于沙中。如要對其挖掘應相當容易。
“經我初步鑒定為烏木。”吉安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木材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彭招蘭告訴記者。但截至記者發稿時,對疑似烏木的鑒定還沒有最終的結果。
10月22日,彭招蘭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9月下旬,有人從老木頭上取下兩塊木頭,送到單位給她鑒定,經認真辨認,她感到木頭材質非常堅硬、顏色較深,“應該是烏木?!?
固江鎮辦公室一名負責人認為,還不能最終確定就是烏木,現在林業部門已取樣,要等書面鑒定結果出來后,再以政府的名義進行打撈,并確定處置方案。在這名負責人看來,烏木有很多種,“不是所有烏木都值錢?!?
據專家說,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下,通過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烏木。據悉,形成烏木的樹木種類繁多,有麻柳樹、青岡樹、香樟樹、楠木等。彭招蘭說,沿江村的疑似烏木是何樹種,肉眼難以辨別。
關于烏木價值,吉安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專家認為,其價值有以下因素決定:以木質好壞定價、以樹種定價、以粗細定價、以碳化度定價、以外形定價、以是否返陽定價(晾干穩定)、以顏色定價(黑色普通、金絲楠少見)、以裂紋大小定價、以可利用的價值定價等等,要全面綜合考慮。加工成藝術品則無具體標準。烏木鐲子淘寶網上報價為每個180元。
對于疑似烏木的防盜問題,沿江村村支書與固江鎮辦公室工作人員均說,每天都安排村民值守,加強監管。
對于疑似烏木的進一步處理,官方目前尚未有太多信息。
本報記者杜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