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05年的Ulinin地板鎖扣專利-知識產權糾紛案最終以國內企業敗訴收場,在10年后的今天,國際專利公司向國內地板企業收取的專利費用,越發是出口型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專利費高出國外廠家的6—8倍”、“中國出口地板產品必須貼有標簽”等條款讓廣大地板出口企業深感負擔沉重,而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及物價上漲,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逐漸消失,但專利費用始終居高不下,出口型企業利潤被一壓再壓,已經到了生死的臨界點!
地板鎖扣專利費被指“不公平”
“我們遭遇了不公平”
“Unilin和Valinge對中國木地板企業的專利收費是其他國家的6—8倍,這非常不公平”,在華東某出口地板企業任職外貿部美洲區經理的何強(化名)在2014年3月末的中國國際地材展上,對著Ulinin的展臺嘆道。
始于2005年的中國地板企業鎖扣侵權案件,當時在地板鎖扣安裝領域擁有核心技術的Valinge和Unilin兩家國外公司提出,中國地板生產企業侵犯了其鎖扣專利權,要求中國地板企業“一次性支付10萬~12萬美元,每銷售1平方米另付0.65美元”的專利費,否則將禁止中國產品進入西方國家市場。(注:該收費數據為“337”調查時的數據)
“10萬到12萬美元的一次性專利使用費我們也叫做專利入門費,就是你交了這筆費用才有資格用專利,而真正使用專利的時候,另外每個平方也需另外付費,這個就是專利費,就是0.65美元/㎡”,何強進行數據解讀時說。
“關鍵不在于收費多少,而是在于收費的不公平!據我所知,國外企業要使用它們專利,付費比我們低很多很多,大概在0.1美元左右,數據或許不太精確,但是差距如此之大我敢保證。”
“現在幾乎無任何贏利空間”
專利費的收取為何國內與國外差距懸殊?
筆者16日致電比利時Unilin地板公司上海代表宋先生,其表示對于鎖扣專利收費事宜請郵件告知,經安排后總部屆時會給與回復。Valinge公司上海代表吳先生則表示專利收費不存在口頭報價,確有問題可郵件聯系,其將郵箱地址及時反饋給筆者。
早年在常州從事地板外貿生意,后來轉戰上海一門心思“出口轉內銷”的戴瑩也說道,“國外企業與國內企業交費標準不一甚至說差距大這是事實,就國內企業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因為每家企業所交的專利單價,是單獨跟這2家公司談定的,而任何一份和專利有關的合同都是保密的,只能說平均價格在0.65美元/㎡左右”。“有些企業規模大或者屬于是當地的支柱企業(產業),地方政府也會出面幫忙協調這個費用標準,會低些”。
///
據了解,最容易受到Unilin和Valinge專利費影響的是強化地板企業(其他地板可用無鎖扣或平扣)。“知識產權糾紛案最終,美ITC終裁后正式簽發的是普遍排除令(普遍排除令范圍更廣,可以阻止任何侵權產品進入美國,而不管其來源)。”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市場部主任吳盛富曾在337調查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業內估計在5000多家地板生產企業中將會有千家企業卷入此場糾紛中。
為維護來之不易的美國出口市場,同時考慮改換鎖扣技術隨之帶來的更換生產所需硬件設備的高昂費用,國內多數地板企業與2家專利公司簽署地板鎖扣專利技術授權使用協議,并向后者繳納專利費。
“這樣的專利費用幾乎占到了我們出口成本的近20%,近幾年隨著運營成本的增長,我們現在幾乎無任何贏利空間。”何強介紹到,在條款生效后的頭3年間,他見過太多的企業從國外市場撤離,但是無能為力。
“為何只有中國產品需要貼‘標簽’?”
Unilin和Valinge作為世界2大巨頭專利公司,曾歷時8年打過45起官司,“后來因為中國利益巨大的“蛋糕”,他們選擇了聯合”,橫林某強化地板企業外貿部張晟說。
他告訴筆者,“Valinge和Unilin兩大專利巨頭在2012年開始,要求歐美市場所有來自中國的地板產品,必須有標簽,并作出公開要求,鄭重聲明只有中國的產品需要標簽,如若兩大專利公司一旦在國外建材市場走訪發現有銷售沒有標簽的中國地板,便會以銷售違法產品為由向當地法院提起訟訴。”
而同樣從事地板外貿工作的陳先生則反駁說,“并非只是出口到歐美,他們是要求所生產的任何一包帶鎖扣專利的地板都需要貼標簽。”
戴瑩解釋,“所謂的標簽是一種2cm*2cm見方的激光防偽標簽,每個標簽上都有一個唯一的序列號,就是可掃描的條碼,專利公司可以根據這個條碼來監督檢查我們的標簽的使用和申報情況。”
“不過這僅僅只針對中國的廠家,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可是為什么呢?”戴瑩懊惱的表示。
戴瑩說,在國外他們若發現有建材超市銷售沒有標簽的中國地板,就會說我們侵權,問我們征收高額罰金,同時客戶也會被禁止賣這個產品。“其實我們很多客戶也排斥的,因為一貼標簽,終端客戶就知道這是made in china了,本來這個貨可以放在歐洲產品一起的。”
“標簽是由專利公司提供,但我們需要工人一張一張去貼,這無疑增加了勞動力成本”,而現在我們僅有的優勢——勞動力,也在逐漸消失……
筆者將此事陳述后詢問何強,其聽到made in china時,他默然地笑了笑。
“這是壟斷式的收費行為 但似沒有終點”
“在地板鎖扣專利糾紛案件帶來的后果中,近些年,不公平的反傾銷稅率計算方法,針對性的專利授權費用,已經成為地板業發展的枷鎖。”
張晟認為,“Unilin和Valinge兩家公司的專利收費方式是壟斷行為,我們也一直再跟專利公司做談判,但基本沒有進展,個中原因太復雜”。
國內大大小小的企業如此之多,為何沒有集體去爭取?
“有的企業財力雄厚且出口體量小,交點專利費無所謂;有的企業出口轉內銷;還有的企業受到當地政府支持,專利付費可以少點……,總之各種因素都有,沒有動力一致行動!”張晟如此看待。
“我無法評價這件事,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矛盾體”,從事木制品產品研究的葉先生說,“一方面我正面看待這種維護知識產權的行為,而另一方面我又希望我國的企業少付錢,所以真無法評價。”
這場糾紛案愈演愈躁動,但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而現實里,行業已經開始習慣出現的種種“不公平”,甚至大部分已不愿意去關注,“交專利費拿錢消災吧”,更甚者不愿意去談論。
上海某企業專門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吳先生以“有保密協議簽訂在身”,不便受訪而拒絕,6位以上業內人士在聽到筆者的問訪內容后紛紛選擇避而不答,而僅有的幾位受訪人,卻不約而同的問道“稿件里能否模糊掉我們的名字?”
“這事會有更好的結果出現嗎?說實話,不知道,但我還在期待!”何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