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原木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形式分析
原條經造材后形成的圓木段。有帶皮的也有剝皮的。按原木材質和使用價值分為經濟用材和薪炭材兩大類。經濟用材根據其使用情況又分直接使用原木和加工用原木。直接使用原木又分為采掘坑木、房建檁條等。加工用原木還可分特級原木、針葉樹加工用原木和闊葉樹加工用原木。這些原木作為森工主產品要符合國家木材標準。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公布《2021-2026年中國原木行業發展前景戰略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從全球供給層面看,原木產量處于波動狀態,供給不穩定,環比增速更是呈現波動降低態勢,新增原木傾向于國內生產消費,原木國際市場的供給安全性總體較低。
由于中國林業資源的數量少,人均資源占有量低,再加上環保政策的影響,中國原木產量自2012年上超過3萬立方米以后,產量一直處于波動狀態,但是總體上保持穩定,到2020年中國原木產量為31236.2萬噸,隨著國外逐漸降低原木出口,未來中國將有可能逐漸放開對于原木產量的限制。
全球大量進口原木的國家不多,主要有芬蘭、瑞典、奧地利、德國(德國由于森林蟲害,近兩年木材進口很少)和中國。歐洲主要是進口紙漿材,我國進口主要是工業原木,占全球原木進口的40%以上,我國是原木的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市場,原木貿易沒有大的競爭對手。
2020年,我國進口原木的主要貨源地是新西蘭、德國和俄羅斯,進口量分別占進口總量的27.15%、17.66%和10.61%。與2019年相比,新西蘭原木和俄羅斯原木進口比重分別下降了2.50和2.02個百分點,德國原木進口比重上升10.57個百分點。
上自2011年以來,木材進口量呈現增加的趨勢,原木和鋸材進口量都呈現增加的趨勢。2019年木材、原木和鋸材進口量均達到最大值,木材為12873萬立方木。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木材進口量下降至10801萬立方木,同比下降16%。
當前國內木材加工已初步實現三個戰略性轉變:即由以天然林木為主要原材料向利用人工種植林木為主要原材料的轉變;由擴大生產規模的單一發展模式向擴大規模 與開創新的盈利模式并舉的復合型發展模式的轉變;由利用一個市場、一種資源向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轉變。
海外供應方面,一方面海運秩序遲遲未見恢復,運輸成本仍舊保持高位,另一方面,許多國家發現僅出口原材料無法獲取更豐厚的利益以及深化行業發展,紛紛效仿禁止木材出口。可以預見,中國將從原木進口演變為木材進口,這一轉變將使得歐洲和俄羅斯的木材制造商需要增加對中國的木材出貨量。
原木行業研究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原木未來的政策走向和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勢,挖掘原木行業的市場潛力,基于重點細分市場領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對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市場競爭、產業盈利水平等多個角度市場變化的生動描繪,清晰發展方向。
未來行業市場投資前景如何?想要了解更多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1-2026年中國原木行業發展前景戰略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報告對行業相關各種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行業今后的發展方向、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技術標準、市場規模、潛在問題與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評估行業投資價值、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行業投資決策者和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依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