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木材行業的許多公司已收到出口到歐盟的訂單,直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并在2022年第四季度繼續收到訂單。向歐盟市場出口木材和木制品,特別是木制家具,被認為在未來具有許多優勢。
2021年第一季度對歐盟的木材出口增加
據海關總署估計,2022年3月,越南對歐盟市場的木材和木制品出口額達到7130萬美元,比2021年3月增長0.4%。2022年初至2022年3月底累計,對歐盟市場出口木材及木制品估計為1.986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6.1%。
面對疫情復雜發展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今年前幾個月對歐盟市場的木材及木制品出口仍顯著增長。其中,今年前 2 個月,木制家具是該市場出口的主要商品類別,達到1.043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5.3%,占出口總額的82%。
2022年前2個月,出口到歐盟市場的木制家具結構中的大部分商品的營業額都有所增加,但辦公家具除外。木制家具產品群是帶來高附加值的產品線,因此木業企業正著力推動該產品群出口歐盟市場。
此外,2022年前兩個月,出口歐盟市場的木材、板材和地板、美術家具、鏡框較2021年同期大幅增長。木材及木制品出口歐盟市場增速為積極的,因為這個市場的購買力正在恢復良好。尤其是木制家具這一群體在歐盟市場呈強勁增長趨勢。
在出口市場結構上,德國一直是越南木材及木制品在歐盟的主要出口市場。2022年前2個月,對德國市場的木材及木制品出口營業額達到2700萬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5.5%。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前2個月,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對比利時市場占木材及木制品對歐盟出口總額的10.2%,該市場的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
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s)統計,2021年歐盟木制家具進口量將達到860萬噸,價值2260萬歐元(折合2530萬美元),數量增長23.4%,同比增長與2020年相比,價值增長19.2%。其中,歐盟從越南進口13.64萬噸,價值4.925億歐元(折合551歐元)。660萬美元),數量增長3.6%,價值同比增長14.7%。
2021年,從越南進口的木制家具僅占歐盟進口總額的2%,與歐盟的進口需求相比仍然很低。因此,越南木材企業有很多機會在這個市場擴大市場份額。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向歐盟市場出口木材和木制品,尤其是木制家具,被認為具有諸多優勢。首先是中國——向歐盟市場出口木材和木制品的主要國家,仍在實施“零疫情”政策時帶來的機遇。因此,該國正在采取嚴格的措施控制疫情,因此其生產和出口活動被中斷。
此外,對越南的外國投資也在不斷增加,加上生產技術和木材輸入的主動性將成為越南木材加工和出口活動的驅動力。因此,木材工業企業需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增加其在歐盟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歐盟與越南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EVFTA)對越南木業產生了非常有利的影響,在稅率逐漸降至0%時為木制品創造了競爭優勢。這也創造了從歐盟到越南的投資吸引力。
Tran Thanh Hai 先生 - 進出口部(工業和貿易部)副主任 - 表示,越南不斷擁有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包括《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全面進步協定》等深入承諾平陽(CPTPP)、EVFTA、越南-英國自由貿易協定(UKVFTA)、最近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這些都是與貿易伙伴的自由貿易協定。規模非常大的越南,其實帶來了成顯著效果。
“盡管該公司的訂單截止到 2022 年第三季度末,并且仍在接受第四季度的訂單。然而,物流成本迅速增加,因此產品價格非常高,許多訂單因原材料價格波動而關閉,因此企業的利潤被“吃掉””,Duong Thi Minh Tue 女士 - Minh Duong Wood Company 銷售總監- 說過。
專家表示,雖然有很多機會拉動木材和木制品對歐盟市場的出口,但由于疫情形勢復雜,加上世界政局波動,近期也在影響供應鏈、原材料供應。和物流成本。這將阻礙木材工業在不久的將來進入歐盟市場。
法國領先的木材材料供應商Richard Négo Bois公司董事Olivier Richard先生為越南企業提供建議,他說,在目前商品短缺和木材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制造商需要在簽訂進口原材料訂單時及時抓住機遇,企業也應考慮改變木材品種以減輕價格壓力。
“例如,桉樹目前被許多印度尼西亞公司用于生產出口到歐盟的家具。目前,越南桉木價格被推高,許多越南企業猶豫不決。對越南企業的一條建議是看得更遠,” Olivier Richard 先生建議道。
同時,越南木材和林產品協會主席杜春立先生表示,使用國內原材料的木材也是企業在未來需要計算的一個問題,以限制對木材產品的依賴。
越南的木材和家具加工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出口額和在全球家具和家具消費總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尤其是歐盟市場。然而,專家表示,為了有效挖掘這些潛力,行業必須快速升級和改善每個階段,加強供應鏈的聯系。同時,適當投資品牌活動,向國內外消費者推廣產品。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