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詞
降香黃檀是海南省省樹,又是當之無愧的國寶。降香黃檀的心材是紅木中的上品——香枝木,也稱“黃花梨”,具有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黃花梨密度大、強度大、硬度高,色澤亮麗,紋理美觀,光澤悅目,有宜人的香氣,自古以來就是制作家具、工藝品的上乘材料。其制品很好地呈現和傳承了和諧中庸、莊重渾厚、高貴典雅、渾然大氣、吉祥如意的中華文化。因此,黃花梨制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歷史上也一直是向朝廷進貢的物品。降香黃檀樹木還有多種用途,并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樹木檔案
降香黃檀是我國海南的特有樹種,海南省省樹,為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胸徑可達80厘米。樹皮灰色或灰白色,常生于陡坡、巖石裸露、干旱瘠薄的地方,喜光。定植后兩三年即可開花。
邊材灰黃褐色或淺黃褐色,與心材區別明顯。心材紅褐色至深紅褐色,有深淺不均勻的黑色條紋。木材有光澤、有香氣。木材紋理斜或交錯,結構細而勻,甚重甚硬,強度高。
現在,除海南以外,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貴州等地均有引種。
降香黃檀的心材是紅木中的上品——香枝木,也稱“黃花梨”,歷史上曾被稱為 “花櫚木”“花梨木”。
降香黃檀是產自我國海南的特有樹種,為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胸徑可達80厘米。之所以把降香黃檀稱為國寶,在于其木材的心材具有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黃花梨”由來與神奇材質
“黃花梨”一詞的使用可以追溯至清朝。據清世續《清德宗景皇帝實錄》記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六月,光緒皇帝御批:“菩陀峪萬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謹用南柏木外,其余擬改用黃花梨木,以歸一律。”但那個時候,國勢日衰,清朝宮廷已經沒有那么多黃花梨了,后只好改為“用黃花梨木本色罩漆”。
有專家認為,古人所指花梨應為黃檀屬的黃花梨,后來之所以在前冠以“黃”字,是為了區別現在還大量用來制造家具的所謂“新花梨”。其實古人所指的花梨是不局限于黃檀屬的,紫檀屬的花梨亦在其內。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唐人陳藏器所述櫚木“出安南及南海”,安南即今之越南,南海則范圍更廣,包括今日的東南亞各國。顯然所指并非僅為黃檀屬的降香黃檀。此外,宋趙汝適《諸蕃志》:“占城國貢花梨木”,明馬歡《瀛涯勝覽》:“暹羅國產花梨木”,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錫蘭林多花梨”。諸文所指花梨均非黃檀屬,應為紫檀屬花梨。據介紹,明清宮廷家具中的花梨,也是紫檀屬、黃檀屬兩種兼而有之。
黃花梨密度大、強度大、硬度高,用黃花梨制成的家具可歷經數百年而不壞,成為傳世之作。
過去,黃花梨一直是宮廷貴族、富商大賈和社會名流的家具、工藝品和裝修的主要用材之一,如今,也多用于制作高檔家具、高檔樂器、高檔工藝品及高檔建筑裝修材料,或文人雅士的把玩件、佩飾等,其木材性能、柔和的光澤和特有的香氣,都備受人們的青睞。
黃花梨的主色調并非黃色。明李時珍引唐代中藥學家陳藏器對降香黃花梨的描述為:“似紫檀而色赤。”《中國木材志》對降香黃檀心材的描述為:“心材紅褐色至深紅褐或紫紅褐色。”紫紅色的黃花梨因更顯華貴,所以價值更高。
黃花梨的紋理為斜紋理,如皺紋、波浪紋或交錯紋理,其材面中常產生由色素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黑色條紋,這些條紋會形成各種美麗的圖案。清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其文有鬼面者可愛,以多如貍斑,又名花貍,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堅理密致,價尤重。” 長有如類似京劇花臉臉譜的黑色條紋,俗稱“鬼臉”的黃花梨更是千金難求。
油性大小是判別珍貴木材價值的重要因素。在紅木類木材中,只有黃花梨的分類按油性大小來分。《民國崖州志》載:花梨“有油格,糠格兩種。油格者,不可多得。” 油格,即油梨,油性大、顏色深、密度高,價值也就遠高于普通黃花梨。
皇帝要花梨引發戰事
降香黃檀心材作為珍貴木材在歷史上一直是向朝廷進貢的物品。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載:“廣東布政使司應解:……花梨木十四段,每段重百五十斤……”
即使每年向朝廷進貢的黃花梨量不算很大,但采伐降香黃檀在歷史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降香黃檀多生于深山大溝,采伐難度之高令人難以想象,且歷史上這些地方多為黎人的地盤,常為“王法”不到之處。
明顧岕《海槎余錄》載:“花梨木……產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識路徑,不能尋取,黎眾亦不相容耳。” 《道光瓊州府志》載:“其山則深林密箐,有行兩晝夜不見天日者。或懸崖阻絕、毒泉瘴霧,無徑可通。”
明人姬應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隨征南將軍沐英至海南平叛,以按查司僉事參預戎事,后繪黎民風俗十五圖,其中一圖事關海南花梨。圖中一詩為:“楠木花梨出海南,黎人水運熟能諳。明堂榱棟神靈擁,陡澗驚濤服役甘。”詩后有小注:“楠木花梨等木可備采取者,必產深洞巉巖之上,瘴毒極惡之鄉,外人難于攀附,易至傷生,不得不取資于黎人。每伐一株,必經月而成材,合眾力推放至于山下澗中,候洪雨流急,始編竹木為筏,縛載于上。一人乘筏,隨流而下,至溪流陡絕之處,則急縱身浮水前去,木因水勢沖下,聲如山崩。及水勢稍緩,復乘出黎地。常有水急勢重,人在水中,為木所沖而斃,木亦隨深沒者。亦有木隨水下,扛曳不及,隨水出海,付之洪濤者。運木固未易易者也。” 可見當時若采伐降香黃檀,還是要拼著性命的。
黃花梨采伐如此危險,黎人實在不堪忍受。他們有時會覺得皇帝要用黃花梨干我屁事,你要黃花梨,自己來砍,別煩我!因此,為黃花梨事常常引起官民之間的沖突,甚至爆發戰爭。
《欽定八旗通志》載,康熙三十八年(1699),便因采伐黃花梨事爆發了一場戰爭。黎族首領王鎮邦等率眾起事,甚至攻擊兵營,殺死營兵。此役打了足足有一年才算將動亂平定。看來,一段小小的黃花梨木也可引出大事變。
此后,黎人是否采伐運送花梨木,便成為黎人是否歸化服從的明證。
物以稀為貴價格扶搖直上
降香黃檀心材除了作為木材外,還可以作為藥材。《中國樹木志》載:“降香黃檀心材可替代降香。”現黃花梨制品的加工剩余物,多為中藥店收走作為降香的替代物。此外,降香黃檀心材還可以制成焚香及熏香,可以蒸餾降香油作香料的定香劑,葉子可制成茶、食品和飼料,花可制成降香黃檀花茶。降香黃檀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其花釀成的蜜是優質的蜂蜜。
降香黃檀既可用于城市和鄉鎮的綠化美化,還可制成盆栽觀賞植物和盆景,它也是紫膠蟲的寄主植物,紫膠可用于軍工及多種工業行業。
廣東肇慶在幾十年前,將市內一條街的行道樹全部換上降香黃檀,現在不僅滿足了人們庇蔭、觀賞的需要,而且也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肇慶的舊縣衙內有一棵胸徑70厘米的降香黃檀,是清末民初的一任縣長親手所植,舊縣衙的建筑現已蕩然無存,但這棵樹卻保留了下來,成為這位縣令的功德碑,同時也是該城的一處文化景觀。
有人說,至明代,降香黃檀的資源基本上被采伐殆盡。然民國二十二年(1933)出版的《海南島志》載:“花梨木,制家私,長丈許,直徑一尺,每條五十元。”由此看來,即使在民國期間,黃花梨的采運和售賣也沒有停止,故上述判斷不盡屬實。
1949年以后,由于很長時間里,包括黃花梨家具、工藝品在內的制品一直作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受到批判,黃花梨成了無用之物。因此黃花梨的采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改革開放以前,黃花梨主要作為藥材出售,也有作為香材出口以換取外匯。據《中國木材志》載:“當地黎族同胞過去習慣將木材截成50厘米長的木段,削去邊材,即成降香或降香木,由國家論斤收購,出口東南亞,供制佛香之用。”
所以,這段時間黃花梨資源的消耗總體上不大。
實際上,降香黃檀資源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就是近三十幾年的事。現在海南全境幾乎看不到一株野生的降香黃檀,即使是生在懸崖峭壁上的降香黃檀,也都無一能夠幸免。
近年來,由于人們對黃花梨的再認識,及市場經濟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原則,黃花梨在我國家具界、工藝美術界以及文物收藏界中,其聲譽如日中天,其價格扶搖直上。
2018年7月20日,海口市一棵枯死的海南黃花梨樹起拍價189.9萬元,拍賣成交價為264萬元,折合每斤鮮心材5187元(黃花梨的售賣,自古至今依然不變,以斤論價)。
中國林科院木材標本室展有一件降香黃檀標本,直徑30厘米,高2.04米,估價1500萬元,折合每斤5.2萬元。
瘋狂盜伐廣為種植皆因貴珍
黎族同胞以前并不把黃花梨當作多么珍貴的物件。清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引《瓊州志》載:花梨木“黎山中人以為薪”。除了用作燒火外,海南人也有將黃花梨作為房梁、橋板、農具,甚至做成豬食槽、砧板等器物。
據海南東方市的老鄉講,上世紀80年代,那里的人用降香黃檀心材點燃熏蚊子,售價5分錢一斤。
黃花梨真正在海南深入人心,應是近30年的事。現在海南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黃花梨的價值。
因為珍貴,偷盜伐之事便時有發生。
海南一個林業局20世紀60年代種了200畝降香黃檀,近年來全部被人盜伐凈盡。中國林科院海南試驗站內曾有一株降香黃檀,樹干部分全部用釘枕木用的道釘釘死,以使盜賊無處下鋸,但這棵樹還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里被偷砍了。該站的另一棵降香黃檀主干部分被套上了水泥管子,樹干的上部又纏繞上帶尖刺的鐵絲網,旁邊建有一警衛室,還有專門的攝像頭,但這仍然不能阻止盜賊爬到樹上將樹頭砍走。
一些市民及村民也都在自家的降香黃檀上加裝防盜措施,有的還養了狼狗專職看護。
因為貴重,所以有人偷盜,但也因為貴重,降香黃檀的種植得到各地的重視。
種植降香黃檀等于種黃金。以海口拍賣264萬元的降香黃檀為例,其樹齡60年,年均價值4.4萬元。若一畝地種植20株樹,年均畝產值為88萬元。
海南省不失時機,順勢將黃花梨作為省樹。
據估計,海南全省種植降香黃檀的總面積有8萬畝。如一畝地最終保有20棵降香黃檀,就是160萬棵。以海口拍賣降香黃檀一株264萬元的一半計算,60年后便是2萬億元的資產。
現在,除海南以外,在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貴州等地均有引種。據介紹,僅云南西雙版納地區便種植了40萬畝降香黃檀。
有人擔心,降香黃檀為海南的特有植物,如若移植島外其他省區,是否能夠長出合格的黃花梨來。
位于廣西憑祥的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試驗中心,在上世紀70年代末,從海南尖峰嶺引進幾株降香黃檀,就種在了巖石縫中,現在這幾株降香黃檀已經長成了大樹,從這些樹上取得的樣品看,其心材紅紫色,油性十足,香味濃郁,確為上品黃花梨。
其實,降香黃檀在其他省區種植,只要方法得當,溫度適宜,就可以長出合格的黃花梨,不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現象。
現在,估計全國降香黃檀種植面積不會少于60萬畝,這些種植的降香黃檀將會形成一筆巨額的社會財富。
作者簡介
黎云昆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林業部科技司副司長、國家林業局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造林綠化管理司副司長。從事林業工作40余年,熟悉珍貴樹種培育、森林經營、紅木產業、生態產業、森林旅游、森林康養,以及中國古典家具的型制、結構及文化表達。
現擔任中國林產工業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林業產業協會紅木分會顧問、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杜仲發展促進會理事長、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醫學與健康促進會顧問。
“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主辦: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