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青年非洲報道,為增加木材價值,剛果盆地的一些國家進行原木就地加工,以達到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增加就業的目的。
自2010年以來,加蓬未出口或者幾乎未出口過一根原木。政策的轉變曾給國家帶來痛苦,因木材產量減少,導致出口稅收收入下降。
但是今天看來,阿里·邦戈贏得了這場對僅次于石油的國家第二大資源就地加工的賭博。周邊國家也會逐漸實施這些政策嗎?喀麥隆是不會的,雖是第一個官方禁止原木出口的國家,喀政府因林業公司的壓力,不得不取消該項規定。
森林法規
據信,剛將推動森林法改革,新法規將在年底公布,法規制定者已采取行動,推動所有原木就地加工。
韋索木材工業公司負責人奧賽比表示:“4年來,我們就地加工木材比例高達85%,過去這一數字僅為60%。”奧賽比是剛木材領軍人物之一,每年出口20萬立方米木材。
剛果大雞翅原木
正如加蓬一樣,剛政府強制原木加工的政策也給一些公司帶來了震動,這些公司尚未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余波中脫身。據巴黎熱帶雨林國際技術協會一名成員稱:“只有大公司才能進行足夠的投資開展原木加工。”
于是,2012年韋索木材工業公司成立,成為中非地區第一家膠合板(聚集木材廢料)生產商。剛果木材工業公司是新加坡奧蘭公司當地子公司,該公司在2009年底被迫解散,后為緊跟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投資鋸木廠。
中非森林委員會地區專家佛朗索瓦強調,木材加工的目的是增加價值、創造就業,他指出國家應該在這個轉型期扮演核心角色,為投資創造有利環境。佛朗索瓦對加蓬木業公司遇到的困難記憶猶新。
尼阿里省多利吉市的私營小企業家希望政府能通過建立工業資助基金或免稅方式提供有效支持,同時希望中非國家經濟與貨幣共同體能削減共同體內部關稅,若如此,剛木材則可更多地通過喀麥隆杜阿拉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