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外高橋檢驗檢疫局在對澳大利亞進境的輻射松原木實施現場檢疫時連續三次截獲檢驗性有害生物齒小蠹屬(非中國種),并多次截獲小蠹科、長小蠹科、木白蟻科等鉆蛀性有害生物。外高橋局已對相關集裝箱實施了熏蒸除害處理。
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措施嚴格,自澳大利亞進口的原木疫情截獲率一直較低,而盡管上述進境澳大利亞輻射松原木的植檢證書顯示已在境外實施了熏蒸除害處理,仍連續多次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可能是由于澳大利亞與我國分屬南北半球,季節相反造成的:
境外檢疫除害處理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每年6月至8月正值澳大利亞等南半球國家的冬季,在低溫環境下,如未能有效調整用藥劑量和熏蒸持續時間,可能導致無法達到應有的除害處理效果。
高溫濕潤的環境有利于有害生物生長繁殖。6月至8月正值我國高溫期,加之原木在運輸過程中揮發大量水蒸氣,極易在封閉的集裝箱內形成高溫濕潤的環境。在此環境下,昆蟲幼蟲體內水分蒸發慢,體溫較高,代謝加快,發育周期較短,而成蟲壽命一般較長,導致有害生物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采取以下應對措施,嚴防有害生物傳入國內:一是將上述情況通告澳大利亞官方植物檢疫機構,敦促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木材輸出前的除害處理效果;二是開展風險分析,加大對澳大利亞反季節進境木材的檢疫力度,在每年6月至8月進行有針對性的嚴格檢疫,增加查驗和掏箱比例;三是及時對截獲疫情的貨物進行熏蒸除害處理,規范操作,確保除害處理效果。(周偉翔 梁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