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0年代初,膠合板期貨便在多家交易所進行交易,當時國內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建材產品供不應求,膠合板期貨上市后在市場上慢慢活躍起來。
90年代中期,膠合板期貨在上海商品交易所、蘇州商品交易所運作較為成功(簡稱滬板、蘇板),吸引相當規模的資金進場炒作。尤其是當時的國債期貨及蘇州商品交易所紅小豆期貨(蘇紅期貨)被叫停后,市場資金更多地流向了膠合板期貨。
隨著大量熱錢涌入膠合板期貨,其合約價格步步高漲,每個交割月份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逼倉現象,合約價格從40元/張左右被爆炒至60元/張以上。這也導致大量的印尼膠合板流入本已過剩的國內市場,其中9507合約的多頭接下了20萬手現貨,并堆放在交割倉庫,這使得火爆的膠合板市場得以暫時冷靜。
1996年初,印、馬對我國進口膠合板達成聯合報價,印板一季度暫停對我國供貨的市場傳聞,推動膠合板行情大漲。不過在當年3月份,因謠傳國產膠合板可從9607合約開始用于交割,9607合約隨后接連封跌停板,而從蘇紅期貨撤出的資金轉投膠合板期貨,多空力量展開大戰,僵持時間長達兩個月。
5月底,市場突然謠傳空頭主力有大量的資金到賬,空方為擺脫僵局加緊打壓,當膠合板期價運行至40元/張以下的低價區時,反而吸引大量套期保值者入市接現貨,空方主力驟然顯得"鴨梨山大"。
除了市場投機勢力的較量,當時由于上海和蘇州兩個交易所距離較近,兩家交易所形成惡性競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設置了過多行政干預和市場障礙,加上兩地期價價差過高又難以實施跨市套利,也給膠合板期貨交易帶來了許多不穩定因素。
上商所于6月6日宣布取消持倉限制,發布了《對交易保證金按持倉量實施分段管理辦法的通知》,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利多消息。在買方套保者及多頭投機勢力的雙重夾擊下,膠合板期貨連續多天無量漲停,空頭連砍倉的機會都沒有,趨于崩潰邊緣。
最終,交易所為了控制風險,不得不出面干涉。6月13日,交易所停止9607合約的交易,實施協議平倉,并將9607合約提前摘牌,且不實施實物交割。9607合約按照空頭以44.20元/張,多頭按照45.00元/張的價格實施強制性協議平倉,其中的價差由交易所以交易風險金補足。
上商所膠合板9607期貨事件后,膠合板期貨市場趨于萎縮,至1998年完全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