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消協聯合北京、上海等29家消費維權單位發布了《地板與板材環保性能比較試驗報告》。結果顯示,市場上俗稱無醛的地板和板材,由于木材本身就含有微量的甲醛,只是使用了不添加甲醛的膠粘劑,并不代表產品里不存在甲醛。
據了解,木材或非木質植物纖維等原材料本身會釋放甲醛,且根據樹種不同,甲醛釋放量也不盡相同。市消協負責人表示,從本次比較試驗結果來看,無醛膠板材并非沒有甲醛釋放,只是其甲醛來自于木材本身。
污染疊加致人頭痛胸悶
《報告》顯示,家居環境的污染存在疊加效應,即很多產品,如果單獨拿出來檢測可能符合國家標準,但是家居材料、家居產品疊加在一起后,整體室內空氣質量就有可能不達標。近年來,不少剛入住新裝修住宅,在高檔寫字樓工作的人出現了頭痛、胸悶、易疲勞、煩躁、皮膚過敏等癥狀,被稱為“病態建筑物綜合征”(室內綜合征)。出現室內綜合征有兩個主要原因:多數建筑中室內新風量不足,換氣次數不夠;我國目前對裝飾使用的材料裝載量沒有相應的規定,很多消費者在家裝的過程中對板材的使用量沒有控制標準。
現狀:現行的國家標準GB18580-2001只規定甲醛釋放量達到E1級可以用于室內,E2級必須飾面處理后才可以用于室內,而對使用總量沒有相應要求。在單個產品達標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在總量增加的情況下,室內空氣質量不超標。
建議:29家消費維權單位認為,在提高現行國家標準的同時,應對各環保等級對應的材料裝載量進行規定。
脲醛膠成“隱形殺手”
《報告》指出,產品是否環保與板材原材料關系密切,而板材的環保性與使用的膠粘劑息息相關。目前,國內的人造板生產企業眾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產品魚龍混雜,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消費者。因此,只有標準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套完善的認證體系來保障標準的實施,構建穩定的市場競爭秩序,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現狀: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生產廠家使用量最多的是脲醛膠,占比大約70%—80%。使用脲醛膠是板材和地板的甲醛釋放量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有些廠商為應付檢查只求短期達標,通過一些特殊化學處理手段,可以使板材短期內的甲醛釋放量很低。但板材的甲醛釋放周期為8—15年,一段時間后,甲醛釋放量具有的不確定性就會顯現,成為名副其實的“隱形殺手”。
建議:29家消費維權單位聯合呼吁,從源頭上提高板材的環保級別,逐步提高綠色板材的生產比例,從源頭切斷污染物,為綠色家居產品的環保性提供優質的材料基礎,同時為消費者能夠享受真正的綠色家居生活奠定基礎。(記者 劉述波)
(責任編輯: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