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材網轉 近日市場上突然出現許多可以采用大豆膠代替原來的三醛膠制作實木復合地板的廣告,號稱該地板可達到“零甲醛”。虛實究竟如何,大豆膠果真可以使得實木復合地板不含甲醛?還是又一個欺騙消費者的噱頭而已?對于長期以來準備購買地板卻又懼怕“甲醛”的消費者來說,不免讓人惶惑。
大豆膠能否無醛,相關研究大起底
根據商家介紹,大豆蛋白膠屬于生物基膠黏劑,采用純天然大豆做原料生產,不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質,完全消除了消費者在地板使用中“甲醛”超標的顧慮。
通俗而言,其實質就是改變大豆蛋白的分子結構,進而改變其理化性質,達到功能性質改變的結果。目前國外實驗室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采取的基本是如下兩種方式:一是堿改性。國外有專家,例如著名的化學教授Hettiarachchy在實驗中用堿改性大豆蛋白,的確發現其粘接強度和耐水性比未改性的大豆蛋白膠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通常運用氫氧化鈉(NaOH)改性蛋白質溶液因為其不斷水解而不穩定,需要加入甲醛可以穩定變性的蛋白溶液,使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二是磷酸改性。利用尿素、鹽酸胍對大豆分離蛋白進行改性制作木材膠黏劑,對膠黏劑的性質和功能有明顯的影響, 溶解性、乳化能力和持水性有所提高,但無法避免地會帶來大量磷元素物質的沉淀。
國外科研人員告誡,務必減少使用
據了解,目前為止,大豆基膠黏劑仍然存在膠合強度低、耐水性差以及抗微生物降解能力低等缺點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雖然通過改性處理時豆膠的性能有所提高, 但是同時也增加了生產成本, 且改性過程中使用的苯酚、甲醛等有機溶劑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另外,豆膠的應用范圍比較狹窄,目前僅用于單板粘接而不能用于建筑等其他行業, 這些都是無法通過簡單的改性處理解決的。其次,從改性方面來講,國內對大豆蛋白的改性研究起步較晚,且多數研究僅限于對SPI(蛋白質純度在90% 以上) 的改性。盡管通過實驗已經證實SPI在耐水膠合強度指標上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技術和成本原因,難以廣泛應用。
據國外相關資料顯示,經過改性的大豆膠無論是耐沸水膠合強度,還是耐冷水膠合強度,滿足國標中對膠黏劑膠合強度的要求。但是通過酚醛改性雖然能跨越式的提高大豆基膠黏劑的耐水膠合強度,然而酚醛類產品毒性比較大,應盡量減少其使用。
北京一位長期從事工業用膠研發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豆,從理論上而言確實是人造板無醛膠的一種好原材料,但在現實條件下,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必須添加一種叫‘異氰酸酯(MDI膠)的化學物質才能提高其相關的穩定性”。據了解,異氰酸酯是一種劇毒化學物質。它主要經呼吸道吸入。輕則引起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刺激和損傷,重則可引起皮膚水腫,組織壞死,支氣管痙攣致窒息。亦可導致化學性肺炎與肺水腫,甚至引起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日久尚可形成肺纖維化。
甲醛,實木復合地板的阿硫克斯之踵
一直以來,木材工業用膠黏劑幾乎都是“三甲醛”,脲醛膠、酚醛膠三聚氰胺―――甲醛膠。它們都以甲醛為主要原料,因此甲醛成了室內裝修污染的元兇。實木復合地板地板含有甲醛,已經是事實上無法避免的問題,也成了希臘神話中的“阿硫克斯之踵”。
按照地板結構劃分,實木復合地板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三層實木復合地板,該類型地板如同一塊夾心餅干,由面板、基材、底板三層木板拼合而成;另一種是以膠合板為基材的實木復合地板,通常由6-9層板材拼合,也叫“多層實木復合地板”。這兩種實木復合地板地板再生產構成中都要使用膠進行粘合,而膠是地板中甲醛的主要來源。
而大豆膠雖然取材天然大豆,但是其中仍然含有甲醛。而實木復合地板的生產又必須使用膠。這也成了一個死循環,無論商家如何自圓其說,給甲醛戴上各種帽子,但也都只是商家促銷的一個幌子而已。
擦亮雙眼與亟待行業規范必須同力同行
在北京中關村上班的王先生告訴記者說:“我比較喜歡實木地板。畢竟它是純天然的,比較安全。而且,腳感也好。”王先生屬于二次裝修,父母在裝修的時候用的是實木地板,而他在裝修自己的新家時也選擇了這種產品。而正在準備新房裝修的徐小姐原本打算購買實木復合地板,但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和詢問朋友后,還是放棄購了原來的選購計劃:“實木復合地板是便宜些,但是質量問題實在不能馬虎?!?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實木復合地板和強化地板的銷售占比不同程度受到重大影響。林產工業協會一位專家說:“實木復合地板材質多為速生林,實木地板取材天然林,在使用上會更加堅硬耐用。而且現在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越來越高,所以根據中心的數據,實木復合地板銷量下降也并不奇怪”。
對于實木復合的老大難問題,而地板協會資深地板專家周先生說:“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實木復合地板中甲醛釋放量的確難以控制;其次,企業一味逐利,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膠,至消費者的健康與不顧;第三,市場尚待規范,任由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企業犯錯成本太低,致使某些企業一犯再犯,知錯不改。
作為企業,追逐利益無可厚非,但是在追逐利益的時候不應該隨意忽悠消費者,給各種噱頭帶上冠冕堂皇的帽子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作為消費者,也必須擦亮自己的雙眼,理智對待商家的吆喝和炒作伎倆。而作為政府和相關的智能機構,一方面加強對行業發展的引導和監督,嚴把原料采集、生產、流通各個環節關口,不讓一片不合格地板流入市場,另一個方面,加快法律制度的完善,對于違反法律法規的企業,加大懲罰力度,增加違法成本。
(責任編輯: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