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交趾黃檀(大紅酸枝)原木
交趾黃檀,俗稱“大紅酸枝”,拉丁學名: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另一拉丁學名:柬埔寨檀Dalbergia cambodiana Pierre。
科屬:屬于豆科家族(Bean or pea family)黃檀屬(Dalbergia spp.亦稱檀屬)之樹種。恩格勒系統分類于豆科(Leguminosae),哈欽松系統分類于蝶形花(FabaceaePapilionoideae),塔赫他間~克朗奎斯特系統分類于豆目Fabales豆科Fabaceae。
該物種由法國人讓•巴普蒂斯•路易•皮埃爾和讓•馬里•安托萬•德—蘭尼桑在1886年命名。皮埃爾是法國植物學家,以關于亞洲熱帶地區的植物學研究而著名。德-蘭尼桑是法國政治軍事專家,在醫學和自然學方面也有造詣。
人物介紹:
Pierre, Jean Baptiste Louis (1833~1905)。皮埃爾出生于法屬印度洋留尼汪島的圣安德雷Saint-André, Réunion 曾在巴黎和印度加爾各答植物園學習和工作,1864年在印度支那建立了西貢動物園和植物園。皮埃爾進行過許多科學探險活動,他的主要著作有Flore forestière de la Cochinchine (《交趾支那的有花植物》)等。
Lanessan, Jean Marie Antoine de (1843~1919)。德—蘭尼桑出生于法國西南部的吉倫特省Gironde department ,曾在法國海軍和巴黎市政議會擔任重要公職,并在法屬非洲殖民地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就任一定級別的行政長官。他為改進法國海軍軍備和擴張法國在暹羅王國湄公河流域的影響力做出了貢獻。撰文曾描述了印度支那的政治形勢和自然物種。
///
一、商用名:
火焰木Flamewood,克蘭儂Kra-nhoung(柬埔寨);
帕永Payung(泰國);
特拉克Trac(越南);
帕棟考Pa dong khao,麥卡儂Mai Ka Nhoung(老撾)。
國際通用商品名稱:暹羅紅木Siam Rosewood;泰國紅木Thai Rosewood;交趾紅木Cochin Rosewood ,老撾紅木Laos Rosewood。
而在一些不同地區又有各自的土名,如僅在曼谷附近對交趾黃檀就有許多種不同叫法:Kra-yung(高棉素林Khmer-Surin);Daeng Cheen(巴真武里府Prachin Buri);Praduu tom(莊他武里府Chanthaburi);Praduu Laai (春武里府Chon Buri);Phayuung mai(沙拉武里府Sayaburi);Praduu Sen(達嚦府Trat)。
二、分布范圍:
交趾黃檀生長于中南半島北緯22°~10°的地區。遍布泰國各地(除最南部和西北部外)和柬埔寨的大多數地區。在老撾從上寮的瑯勃拉邦省(Louangphrabang)到中寮的甘蒙(Khammouane)至下寮的沙灣拿吉省(Savannakhet)均有分布。在柬埔寨數量多,主要出產省份有:磅同(Kampong Thom)、柏威夏(Preǎh Vihéar)、拉塔納基里(Ratanakiri)、菩薩(Pūrsat)、暹粒(Siěm Réab)、蒙多基里(Modulkiri)、上丁(Stoeng Trông)、戈公(Kaôh Kǒng)、桔井(Krâchéh)。交趾黃檀在越南只有在南部的嘉萊—昆嵩省(Gia Lai-Kon Tum)和廣南—峴港省(Quang Nam-Da Nang)有一定數量,而在越南其他地區則非常少見。有的木材經營者和林科院木材專家聲稱在緬甸也發現有交趾黃檀。
三、生長環境:
交趾黃檀主要生長于海拔100米至海拔400~500米的半落葉季風雨林或河邊常綠林中,在老撾山地中的海拔1000米處也可見到此樹種,這也許就是它的適應生長環境的最高海拔高度了。棲息地年降雨量為1200~1700mm,個別迎風山坡可達3000mm。適應年平均氣溫20~32℃,極端最低氣溫10℃。對土壤要求低,主要生長于較深的沙質土壤、粘土層和石灰鈣質土壤中,耐旱(產地每年有3~6個月的旱季),但生長速率相當緩慢。幼樹耐蔭,隨生長逐漸變為喜光。砍伐后可再生為矮灌木。
四、植物學特征:
落葉大喬木(在越南和泰國的有些地區為常綠喬木),高度一般在8~30m,主干直徑可達60~120cm,有時有幾個主干和分枝。樹皮光滑而堅硬,淺黃至灰褐色,為鱗片狀,有縱向裂紋,有時剝落為碎片。葉的形態為不均等的羽狀復葉,葉序互生或半對生。
花白色,頂生、半頂生或腋生,復總狀花序(圓錐花序),花冠蝶形,花瓣為標準的直角型。花萼五片凹進頂端,合生。果實為扁平的線狀閉果,屬于莢果類型。在越南,每年的5~7月為花期,9~10月是果實成熟期,而在老撾,成熟季節在旱季開始的12~1月。種子成熟時,豆莢顏色由綠色變為黃色,最終變為暗褐色,莢果成熟時不炸裂。種子在干燥環境下易較長時間保存,人工種植可將種子預先處理完好后進行播種,但是人工種植無法達到商用木材的目的。
///
五、木材結構:
木材為散孔材。心邊材區別明顯,心材鮮紅褐至暗紫紅褐色,較老的植株木材色澤可為黑色。縱剖面上有寬窄不等的深褐色帶狀條紋,管孔槽明顯;邊材淡黃色,寬3~5cm。生長輪不明顯。管孔在肉眼下可見,多數單獨及少數短徑列復管孔(2~3,稀4個),稀管孔團;數少至略少;略小至中;大小不一致,分布欠均勻;散生。心材管孔內含大量褐色樹膠。軸向薄壁組織豐富,在肉眼下可見,放大鏡下明晰,呈密集帶狀連接(或斷續)排列成同心層,環管狀、翼狀及輪界狀。木射線疊生;甚密至密;甚細至細;僅在放大鏡下隱約可見。波痕在放大鏡下明顯。胞間道未見。木材具光澤;鋸解時有酸臭氣味,經久消失,無特殊滋味,紋理直或斜;徑面略具交錯紋理;結構細,均勻。材質甚硬甚重,氣干密度1.07~1.09g/cm3 。
六、利用價值:
交趾黃檀的木材在出產地國家負有盛名,在柬埔寨,被認為是“奢侈級——Luxury”木材,在越南和老撾,則被稱作是“最高級別的木材——First Class prime timber”。主要用作高級家具、裝飾單板、室內裝修、雕刻、樂器、工藝美術、膠合板、高級車廂、鋼琴外殼、鑲嵌板、高級地板、縫紉機、體育器材、工具盒等。
七、面臨的威脅及保護措施:
由于過度砍伐和出口,且經砍伐后的天然林很難重新生長以及非常緩慢的生長速率,交趾黃檀在幾個出產國都已成為珍稀樹種,并受到保護。在一些國際組織的幫助下,幾個國家都劃定了專門區域,用于種子繁育人工林和建立天然母樹林保護區等。
八、紅木的名稱的由來:
在國外出版的一些百科全書中,通常將“Rosewood”定義為豆科黃檀屬(又稱檀屬)的一些具有深色心材的樹種,然實際商用木材名稱中叫做“Rosewood”的木材其對應樹種則不僅有豆科黃檀屬樹種,也有部分紫檀屬、軍刀豆屬(軍刀豆屬的一個樹種在國外被稱為桑托斯玫瑰木Santos Rosewood,很多年來作為樂器替代已經停止供應的巴西玫瑰木Brazilian Rosewood—Dalbergia nigra)樹種和若干其他屬樹種等,以及一些蘇木科或其他科的某些樹種。根據國外名稱的由來,我國木材學家習慣上將“Rosewood”中譯名定為“紅木”或“黃檀木”,有時也直接意譯為“玫瑰木”。
據上世紀90年代廣東木材學家林仰三先生考證“紅木”一名在我國最早出現在清代中期,而當時從東南亞國家進入我國沿海港口的“紅木”主要是指交趾黃檀(D.cochinchinensis)和少量巴里黃檀,而不包括其他黃檀屬樹種或其他科屬的熱帶硬木。因為在古代“紅木”名稱出現較紫檀,花梨,鐵力,烏木,杞梓等為晚,在鋸解中有酸味,所以紅木在我國南方也有“酸枝”之稱。早在十余年前,上海等地已習慣將紫檀木,香枝木(降香檀),酸枝木,花梨木,雞翅木,烏木,條紋烏木,癭木統稱為紅木,后在2000年頒布的紅木國家標準(GB/T18107-2000)中基本沿襲了這個習慣,由此可見,“紅木”的概念較清代已經大為擴展了,但是因其標準中不同屬樹種較多,不宜再采用“Rosewood”一詞統稱紅木,而只好用漢語拼音“Hongmu”作為統稱。
由于現在黃檀屬的許多樹種被列入紅酸枝木范疇,而交趾黃檀作為最狹義的紅酸枝而格外備受用戶歡迎,故現在又有“大紅酸枝”之稱。隨著近年來對進口的樹種材質的深入研究,有專家已經發現在交趾黃檀同批木材中,有的材株在宏觀結構方面有差異,因此推斷我們原先所認為的大紅酸枝木材中可能還含有其他的黃檀屬樹種(如交趾黃檀和柬埔寨黃檀在商貿活動中作為同一“木種”商品材)。
即使在亞洲的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稱謂,如在日本、臺灣等地就將交趾黃檀和巴里黃檀統稱為紫檀,而在柬埔寨華人中也習慣將巴里黃檀叫做紫檀。至于當前在木材交易中被叫做“某某紅木”的樹種也是更加多了。不管時間和空間的變化怎樣給名稱帶來改變,物種本身的特點通常是穩定且少變的,這也許就是有的人專注于研究樹種和木種的緣由。
(中國木材網·新聞信息中心)